《心理科学进展》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每个人的样貌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来面目和善,而有的人看上去凶神恶煞,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对这个人的品性进行主观判断,当然,这样的臆断不一定准确,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心理学领域的确存在一个人的外貌与其品性相关的证据。
支持这一说法的是面相学(physiognomy),它是一门通过观察人类面部外貌特征来判断其行为特征的心理科学。这种类似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比如,《礼记》中就对面相的好坏有一定的描述,不过都比较粗略,也没有太多的逻辑关联,难以形成系统的学说。
直到十七世纪初,西方社会才出现比较系统的面相分析学科。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解剖学家加尔和斯柏兹姆就在他们的著作《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学》正式提出了颅相说,该学说提出了三个基本命题:
假设头盖骨的外部结构与头盖骨的内部结构及脑的结构相关
假定心灵可划分为许多官能或机能
头盖骨的形状与心灵的官能相关
斯柏兹姆还将这些特征细化,将其中性格方面的官能(如聪明、忠实、好色等)分别对应颅骨的不同位置。当然,这种学说得不到现代人体生物学的佐证。现代人体生物学认为,人的性格特征主要由大脑中的高级意识中枢掌控。比如,前额叶与颅骨形状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人的好坏与长相真的没有关系吗?事实也不尽如此。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互不认识的实验者两两一组,在有限的时间内仅仅通过样貌观察来判断对方的品性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能通过面部特征对一个人的品性进行大致的判断,那么,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保罗·皮克曼(Paul Ekman)是面部表情识别方面的专家,他在自己的著作《Physiognomy of psychologists》中对面相与行为特征的关系有过相关叙述。他认为,面部识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观察过程,普通人中随机的实验结果参考意义不大。
因此,他选取了一个特定的人群——冰球运动员,他试图通过分析冰球运动员的长相与犯规次数的关系,推演出长相与一个人暴力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那些脸型较宽的人往往更具有攻击性以及暴力倾向,因为他们的犯规次数的确更多。
此外,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的激素水平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相貌(如颧骨的变宽),而许多激素与人的情绪表达息息相关。因此,某些外貌特征确实有可能与某种性格、情绪倾向相关联。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理论具有在犯罪侦破中得到应用的可能性。
而更加有说服力的学说出现在我国。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武筱林教授在其发表的《基于面部图像的自动犯罪性概率推断》一文中,用LR(逻辑回归法)、KNN(k近邻法)、SVM(支持向量机)、和CNN(卷积神经网络)四个算法,对人脸样本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与普通人相比,罪犯在嘴巴、瞳距、人中三个地方的面部特征确实与常人有一定的不同,具体来说:
1、罪犯的瞳距相对而言更小,两眼之间的距离更近
2、罪犯的嘴巴更小一些,嘴角下扬
3、罪犯的人中更加明显,有清晰的两条线
不过,文中指出的许多特征并不具有代表性与高识别度,在现实中的应用前景并不大,同时其研究时仅仅使用了一千多个样本,难以保证这些规则的普适性,并且其“用面貌识别罪犯”的误导也容易在社会上引起不良的反响。最终,这个学说饱受质疑,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尽管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相貌与一个人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我们也没有绝对准确的标准,即我们找不出“某种特征对应某个性格”这样的精确判断,而社会伦理也不允许我们对一个人做出这样笃定的判断。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实际情况下,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一个人的外貌同样存在影响,我们平日里所讲的一个人的“相貌”不是普通的、静态的解剖学特征,而是生理外貌与面部表情相结合的动态结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情绪会使人的总体面部表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从情绪变化的规律中,也能窥探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因此,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