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鸿儿妈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怕”,孩子害怕的东西有很多,渐渐暗沉的天色、轰鸣的雷声、庞大的动物、陌生的人脸,都会让孩子躲在妈妈的背后,拽住衣角,说一句“我怕”。
对于孩子所害怕的事物,父母都喜闻乐见,并不理解孩子的恐惧,但是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视角去衡量孩子的行为,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认知,从而会做出不同的行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存在恐惧心理,成年人也是,可能会害怕人际交往,会害怕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那么恐惧心理对于人的成长是好是坏呢?
对于成年人而言,有恐惧心理才会克制自己的行为,这个社会的秩序才会稳定,如果是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恐惧,一旦战胜了,则有助于进步。
而对于孩子,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其实是对于自我的保护,更能保障到自身的安全,在从这方面来说恐惧心理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当孩子恐惧时,对妈妈说害怕,是希望妈妈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不安与紧张,给予理解与安慰,而不是一句要孩子坚强、略显冰冷的“别怕”。父母要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容易感到害怕,并给出正确的回应,安慰好孩子。
一、孩子容易感到害怕的三种情况
1. 突如其来的声响
对于毫无征兆、突如其来的声音,成年人都会被吓一跳,而孩子则是更加难以避免,当孩子专注于做某事的时候,突然平地一声雷、噼里啪啦响起的爆竹声,这些声响孩子没有丝毫防备,就很容易被吓到而大哭。
2. 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经历过可怕的事情,由此带来不好的体验,容易在心中留下阴影,等到下次再遇见同样的事情时,之前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挥之不去,由此而带来的恐惧。
比如当孩子被狗给咬过,下次再看到狗的时候,身体本能就会害怕,产生恐惧心理,不敢靠近狗,在狗要靠近的过程中,就已经慌乱不已。
3. 面对未知
在熟悉的领域 ,人都是得心应手的,面对未知,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无法预测,不能掌控便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孩子的人生中,会拥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游泳、第一次爬高、第一次上学,面对这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孩子的恐惧是实实在在存在而真实的体验。
当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对妈妈说出“我怕”的时候,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对孩子说“别怕”,但是这句话根本就不起作用,孩子还是害怕,并会哭闹不止。
除此,妈妈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会有一些错误的做法,比如神色慌张,大人的情绪会传染到孩子,妈妈的慌张只会加重孩子的紧张与焦虑,更有甚者,当孩子害怕的时候,父母会反反复复跟孩子解释,如此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印象。
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要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恐惧与焦虑。
二、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 ,父母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1. 表示接纳与理解
当一个感到害怕与恐惧的时候,想要听到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自己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因此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怕”的时候,妈妈该说的不是“别怕”而是“妈妈理解你害怕”。
孩子的情绪要首先得到接纳,他才安全感,同时如果孩子哭的话,父母不要阻止他,让孩子先哭完,将情绪排解出去,而不是积压于心,否则容易造成情感障碍,不利于于成长。
2. 与孩子沟通交流
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并被父母理解的时候,父母就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交流,问问孩子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事实并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可怕。
3. 帮助孩子直面恐惧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最佳良药,有的时候孩子的害怕是源自于自己的假想与固有认知的束缚而产生的,一旦采取行动,直面问题、正视恐惧的话,会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所想的那般,从而战胜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