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综合新闻

“咬指甲”是心理疾病?错啦,科学家:咬指甲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7

美国曾经就“咬指甲”进行过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数据显示:

20%左右的成年人有咬指甲的习惯,45%的青少年喜欢咬指甲,而这个数据的背后其实已经指出至少上百万人都存在咬指甲的习惯。

咬指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类似于左撇子一样的“平常事”。许多名人也是咬指甲的拥趸:詹姆斯,郑爽,甚至德川家康都是咬指甲的忠实一员。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也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喜欢咬指甲,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抱着手指啃,直到把手指头上露出新肉才肯罢休。往往在这时候,家长的管教似乎也不能发挥作用,孩子仿佛是上了“咬指甲”的瘾。

看到孩子惨不忍睹的手指,许多父母虽然心急却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一些家长的潜意识中甚至将咬指甲和异食癖联系在一起,认为咬指甲同样是心理疾病的一种。

然而心理学家弗雷德·门德尔却说:

每个人一定程度上都会有咬指甲的经历。其实咬指甲就是你情绪波动时的一个坏习惯。

这句话在指出“咬指甲”并不是心理疾病那么简单的同时,又在我们心中画上了大大的一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能戒除的“咬指甲”?

要想揭秘这个答案,首先就要从“咬指甲”的前世今生开始说起。

咬指甲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发现与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

1)咬指甲从古到今都存在

咬指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很久之前。

1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安西斯据说就沉迷于咬指甲不能自拔。一直到近现代,咬指甲(技术层面上被称为“咬甲癖”)仍然是许多人不自主的行为。

研究认为,成年人存在的咬指甲大多是从儿童时期发展过来的。对于咬指甲的产生原因,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咬指甲其实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能够使人们在压力大的时候获得暂时的平静。

2)咬指甲是正常现象,“口欲期”的影响不可忽视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出现咬指甲是因为“口欲期”的影响。

小Tips:什么是口欲期

刚出生的宝宝因为认识能力的不足,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其实是通过口部的接触开始的。

比如吃奶或者哭闹,以及每一个妈妈都会发现,宝宝总是喜欢把看到的东西放到嘴巴里。这其实是说明这个阶段的宝宝是以嘴为中心来接触外部世界的。

通过满足口齿的欲望的阶段就是口欲期。

在口欲期的宝宝不仅通过口腔来认识环境,更会形成一种习惯:在满足了口欲的要求后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抚慰。

弗洛伊德认为咬指甲就是受到这种习惯的影响,习惯咬指甲的人意图从通过这个行为满足自己的口腔欲望,并把咬指甲认为“口吃”的迹象。

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实验验证,这个猜想并没有被广泛采纳。

3)咬指甲的新发现:咬指甲和寿命有关系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对日本仙台市1167名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中发现,身体健康的人平均有14.9颗牙齿,老年痴呆症的人平均只有9.4颗牙齿。

通过对老人进行大脑扫描,研究人员发现:牙齿越少的人,负责记忆的海马区及周围组织的体积越小。

这表明人的大脑和牙齿密切相关,而咬指甲的这个动作能够直接激活大脑,帮助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不良情绪。

对于“咬指甲”这个小现象现代人存在着什么样的误区

1)“咬指甲”是心理疾病

现在没有主流说法认为咬指甲是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曾经尝试将咬指甲看作急迫强制性紊乱(强迫症)的一种,但是通过对相关病例数据的统计,心理学家最终放弃了这种模型。

心理学家认为强迫症和咬指甲之间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强迫症患者虽然出现咬指甲的情况,但是并不能说咬指甲的是强迫症的范畴。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强迫症是被动地,不是出于本意的咬指甲,而后者往往是主动地,而且能从咬指甲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放松。

2)“咬指甲”是因为人的控制能力低下

许多人认为“咬指甲”是一件很容易改正的习惯。不能戒掉“咬指甲瘾”的原因是一部分人的控制能力低下。

这个想法其实是偏激的,历史上不乏名人即使相当成功都不能摆脱“咬指甲”的瘾。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克里安西斯,前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前英国首相戈登·布朗。

这些喜欢咬指甲的成功人士并没有表现出控制能力低,实际上,咬指甲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情绪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