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综合新闻

樊富珉:心理咨询学界的“播种机”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2

▲在清华大学“学术人生”系列讲坛上,樊富珉老师在演讲。(均受访者供图)

65岁的樊富珉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心理学老师。明年,是她从教的第42年,也将是退休的一年。

在清华从教的41年里,超过1.3万名清华学子选修过她开设的课程,清华园中不少年轻老师也是她的学生。上学期她开了13门心理学课,但要想上她的公选课还是要靠“抢”,有的学生从大一选到大四;有的学生选不上,就一个宿舍派一个代表去听。

她被称为国内心理咨询学界的“播种机”。如今不少大学新生入学时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选量表》,是她20多年前在日本留学时翻译修订的。汶川地震后,她39次前往一线灾区进行心理救援,培训当地教师和心理健康骨干3000多人次。

今年6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将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授予了樊富珉,让她的荣誉簿上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说:“在我教书的41年里,最大的快乐和满足,都和学生有关。能成为国内心理咨询学界带头人是我的荣幸,然而在所有的荣誉和称号中,最喜欢的莫过于学生的那一声‘樊老师’。”

结缘清华

没填志愿却收到面试通知

将江西大学中文系填为第一志愿的樊富珉没想到,临近开学,她收到的却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面试通知。

旁人很难想到,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樊富珉,其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杨浦区中心医院、长白三村、水丰路小学、水产学院、外白渡桥……这些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地方,收藏着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回首往事,很难绕开1973年那场特殊的“高考”,那是“文革”期间唯一一次全国性文化课考试,也是很多人的命运转折点。那一年,张铁生凭借一张“白卷”轰动全国,而彼时正在江西务农的樊富珉则是门门功课90多分的优等生。“当时很多青年把这种考试看作离开农村或回城的一条捷径,但我的想法很单纯,上大学就是想要学知识提高自己。”只是,将江西大学中文系填为第一志愿的樊富珉没想到,临近开学,她收到的却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面试通知。

原来,此前清华录取的一名江西考生发现是“托关系”的。阴差阳错之下,通过清华的面试后,这个宝贵的名额落到了对工科一无所知的樊富珉头上。“当时感觉特别意外和匆忙,清华已经开学了,我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当火车经过上海站时,爸妈只来得及到站台上看我一眼。”

197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机械工程系铸造设备及工艺专业毕业,并成为班里唯一留校任教的人。

“我教的第一门课是‘机械制图’,其实那时比较缺乏自信,可以说是带着些许迷茫站上三尺讲台的。后来,我被调到学校团委,负责重新组建清华学生艺术团。”樊富珉坦言,她对学生工作的兴趣正起于此,她意识到,要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掌握系统的人文和社科类知识。

于是,本科毕业六年之后,樊富珉再一次缘定清华,成为社科系首批硕士研究生,昔日“工科女”开始了对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事业的追逐。

樊富珉至今记忆犹新:“在机械系担任学生辅导员的时候,遇到一个来自青海的男生,他虽是当地的优秀学生,但到了清华之后学习就跟不上了,导致心理落差很大,几度萌生退学的念头。”当时正值北京的冬天,樊富珉陪着这个男生在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一直走到深夜。“来清华学习机会难得,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能轻言放弃,要树立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可惜这样的谈心收效甚微,她总有一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好在,或许被这样的诚恳和执着打动,这个学生最终留了下来,并完成了学业。但这件事令樊富珉意识到“说教式”思想教育的局限。“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不懂心理学,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更难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变”。

研究生毕业后,樊富珉留在了社科系任教,她确信自己找到了一生的钟爱--社会心理学。此后,她每天骑着脚踏车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旁听相关课程,第二年就在清华大学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二学位学生开设了第一门心理学课--《社会心理学》,此后又在全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青年心理学》,成为当时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

上一篇: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