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看到我与心理学的故事这个命题的第一时间,我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我这25年的人生经历,从13岁开始早恋,经历了一段长达十年的痛苦关系的纠缠,在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患过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高中及大学时期在病情发作的影响下经历了休学和辍学的迷茫挣扎,有着父母背上巨额负债多次连夜从家里逃出,躲避地痞流氓的围堵的戏剧性经验,祸不单行,父亲在同一时间患上恶性淋巴癌和脑梗塞.....
时常在壹心理的答疑馆看见他人正在经历的苦痛仿佛像是自己不同时期的人生缩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命运赋予我的这些悲情时刻,也曾绝望也曾想要一了百了,多次站在窗台边凝望黑夜里的深渊。
但最终,我在放弃生命与寻找人生的意义之间,选择了对这般命途多舛不懈的追问,生活终是给了我一些获取救赎的指引:与心理学结缘。
1.?歪打正着,从伪科学到科学
读高中的时候,某天路过一个后排同学的座位,偶然瞥见他的书桌上放了一本名为《潜意识的力量》的书,“平时坐在最后排上课也不听讲,莫非就是在研究这种类似于武侠小说里修仙的书,来获得一些魔幻的力量在考试时发挥神奇的作用吗?”
我心里暗自猜想,随手拿起来翻阅了一下,书里传达着一个理念:潜意识中藏有着人类的意识难以觉察的无限潜能,只要你能够运用好潜意识的力量,人生将有无限可能。
后来也购买了一些类似于《吸引力法则》、《零极限》、《墨菲定律》这样不入流甚至被贴上伪科学标签的边缘心理学的书籍来阅读。
当人处于一种极度想要挣脱痛苦的情境之下,也更容易被一些速成方法的噱头所迷惑,抱着尝试一下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到生活中来运用的时候,整天幻想自己爆富和成绩飞升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墨菲定律使用得炉火纯青,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却变多了。
由于对生活中的挫折事件的体验丰富而立体,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总是很容易与他们产生共情,也能够迅速识别对方正在经历怎样的遭遇以及造成这样的问题的背后原因,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家倾诉的首选对象。
2017年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的招生页面,于是报名学习,说来运气也算不错,2017年正好是最后一年国家认证的资格考试,60分的及格线刚好踩稳,如愿以偿了拿到了证书。
在获取证书之后,对于心理咨询整个系统的运用还是一头雾水,也尝试去面试了本地的心理咨询的机构,对于一个除了证书一无所有的小白来说,必然是不停的碰壁。但倾听他人的痛苦并有效帮助到人们的愿望,和对心理学的热爱是不该止步于此的。于是我购买了心理学中不同流派的书籍和一些网络教学视频,从此踏上了自学的道路。
?
2.?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
在累计了一定得知识量后,便开始尝试在生活中给身边正在遭受一些挫折的人进行简单得科普和问答,今年7月份想起了自己曾经最痛苦的时候下载了一个叫做壹心理的APP,在上面提问获得过一些支持和温暖。
于是我尝试从一个提问者的身份转换到帮助他人的答主的身份,在答疑馆中能够一边给陌生人一些力量,一边学习新的知识。
几个月得回答下来我发现,他人许多的问题也正是自己身上拥有的平日不容易觉察到的问题,所谓当局者迷,当自己遇到同样的状况难以梳理的问题,在给他人分析时,那些困扰自己的阻碍和堵塞也迎刃而解了。
浏览知乎时看到过这样一个提问:【什么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核心竞争力?】陈海贤老师的回答很是让我动容,他说:
抛去技能训练和环境等客观因素,我觉得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曾经困扰他很久的,又被成功处理的课题,可能会成为他的核心竞争力。
在给他人做回答时便深以为然,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一些自己未亲身曾经历的事件中,只去套用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做给提问者做解释,表面上看起来合乎逻辑,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清晰明了,但对于提问者来说,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感同身受和给他们提供一种抱持的氛围,而非将一些他们自己都明白的道理换个嘴巴给他们说一遍听。
记得当年十分火爆的一句话: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正是这个原因。
咨询师需要避免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掌握就陷入到一种全能自恋感里去,在心里咨询中更多的不是向一个受苦的人生涩的陈述自己的知识量和对他们的遭遇贴各种专业名词的标签,而是在经历了同样的磨难后能够推己及人用一种慈悲之心来给与他们掌舵自己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