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文 |太一
来源 |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本文经授权转载
人嘛,一种“虚伪”的动物,“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比如,外表光鲜亮丽,背后邋里邋遢。说到底,人们都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总是希望自己积极的行为或特征被人看到,从而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生活中不难发现,他人在场时或者被人观察时,即使这个“他人”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人们的行为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他人在场时行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研究发现,这个“他人”还可以是传来的声音、朋友的照片、与人脸相似的黑点,甚至含有一双眼睛的图片。即使没有真实的第三方在场,仅仅呈现眼睛图片,人们的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效应被研究者称为眼睛效应。
眼睛效应的功效说出来
你可能不信,一双假眼竟然...
看我多么友爱
眼睛效应与合作行为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也是当今教育和社会倡导的社会行为规范。他人在场时,人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比如,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从而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用博弈任务来考察人们的合作行为。当研究者将“他人”换成荷鲁斯之眼(Horus eyes)图片后,参加实验的人们将钱分给对方的可能性更高,分给对方的数量也更多。总之,就是在呈现眼睛图片的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
看我多么和谐
眼睛效应与社会公德行为
人是群居动物,“抱团”之后形成群体,而群体自有它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赞许,会尽可能地遵循社会公德,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尤其是在能被人看到的情境下。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生态环境等。研究者又出来搞事情,设置不同的情境,比如,诚信箱(类似无人售卖店,购买商品,无人监管,自觉付款)、自愿清理垃圾、垃圾分类、乱扔垃圾(为什么跟垃圾过不去),并且在相应场景中增加眼睛图片,结果发现,呈现眼睛图片能使人们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公德行为。
看我多么善良
眼睛效应与助人行为
在生活中,许多人愿意牺牲自我利益,做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例如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被社会认可并受到鼓励的行为规范。他人在场时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同样,提供眼睛线索时,也可以增加无偿提供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另外,在慈善捐助活动中,研究者把眼睛图片贴在捐款箱上,结果发现,人们向慈善机构捐款金额提高了48%。
眼睛效应的心理机制
眼睛是假的,但还是“骗”得过大脑
决策中的非理性偏差
人们在仅仅呈现眼睛图片时和在真正被他人观察时表现出一致的行为。首先,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们对外界环境不同信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表现之一是更偏好加工面孔信息,尤其是面孔中的眼睛。
换句话说,眼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线索,能够提供被观察、被监督的信息。当人们看到眼睛图片,大脑会无意识地激活以往被观察的经验,表现出与真正被观察相似的行为。其次,从决策的视角来看,根据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人们会分析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并进行理性判断,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而是以有限而具体的内隐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明知道眼睛是假的,但还是会受其影响,产生一些荒谬的想法或认知偏见。
请开始你的表演
眼睛图片与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在仅仅呈现眼睛图片时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行为。首先,从规则心理(norm psychology)的视角来说,人类通过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形成学习和遵守社会规则的心理机制,既要符合所处环境中的行为规则,又要对违背规则的人予以惩罚。当呈现眼睛图片时,人们感知到被观察的线索,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比如,被群体成员排斥,因而做出较少的违规行为。其次,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