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于是罗伊·波特领衔一众医学史权威学者编撰出《剑桥医学史》。他们放弃了过去常见的编年体叙述方式,采用专题式的编撰体例,精心选择了对现代医学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每一章的主题,例如疾病是什么、医院与外科、精神疾病、医学与社会政府的关系。由此,《剑桥医学史》有了更多深入探讨的空间,去探索更多问题,如疾病的观念怎样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性别文化和医学的相互作用。在罗伊·波特的开创下,医学史不再局限于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是关注医学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不再局限于医学界英雄人物为增进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也关注普通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也正是这样的革新,让《剑桥医学史》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医学史,成为一部理解现代医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医学始终关乎一件事:治愈病人。”《剑桥医学史》让我们看到,医学一直在不断重塑自己,推翻旧的教条,建立新的观点,重新定义目标。而医学的明天会走向何处,有赖于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剑桥医学史》帮助我们看清医学演化的轨迹,理解医学发展的现状,展望医学道路的未来。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医学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相应的,医学史编撰也常常等同于记录成功者的足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伟大医生的传记、医学知识的进步、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突破成为医学史书写的基本格式。以罗伊·波特(1946—2002)为代表的医学史家,对这样的编撰传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使得医学史研究成为一种过于简单地、漫画式地介绍医学成就和发展的大事年表,忽视了医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忽视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医学观念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罗伊·波特是谁?他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医学社会史、医学文化史的先驱,被誉为其所处时代“伟大的医史学家”。1968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1993年起在伦敦大学学院维康医学史研究所担任医学社会史教授,至2001年退休。在教学与研究之外,他也常出现在媒体上,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向公众讲述医学故事。罗伊·波特博闻广识,除医学史外,在欧洲史、启蒙运动、地质学等领域也颇有成就,一生中编撰的著作超过百部。另著有《人类最大的福利:人文医学史》《疯狂简史》《伦敦:一部社会史》《血与胆:疾病与医学的故事》等。
医学的明天会走向何处 ?有赖于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
“不一样”的医学史将医学置于显微镜下 ?而非简单介绍医学成就
在今日,纯粹的乐观主义已经鲜见,青霉素、心脏移植的产生、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的出生带来的欢欣鼓舞已经远去。随着医学高度进步而来的,也出现里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带给大众的恐慌感,是患者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的不满,对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批评。针对于此,《剑桥医学史》不再是一味地进行胜利叙事,而是在充分肯定医学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医学所面临的难题。
正如罗伊·波特所说的,“《剑桥医学史》不仅仅讲述医学的兴起及医学与科学、社会与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故事,它也试图有所超越。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历史分析,将医学置于显微镜下,探索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医学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并将继续发生变化。谁控制着医学?因此,本书提出了关于医学的社会和政治作用的疑问。因为,如果说治疗显然一直是医学的任务,那么,医学是否也隐藏着别的计划,可能有令人不快的一面?”总之,《剑桥医学史》试图向我们表明,对医学历史的理解绝不只是高唱赞歌。
很多科普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跟其内容深刻、新颖有关,还跟表达的可读性很高分不开。《剑桥医学史》的写作不像很多大部头医学史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娓娓道来,以讲故事的语气,带领读者深入医学的世界。在书中的导论部分,书中这样叙述,“此时的外科正像太空旅行一样日益受到公众关注。外科的发展似乎永无止境。器官移植出现了,首先是肾移植。1967年,移植成为头条新闻,克里斯蒂安·尼斯林·巴纳德医生将一位妇女的心脏缝入路易斯·沃什坎斯基的体内,后者带着这颗心脏又活了18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美国每年就要施行上百例心脏移植手术,三分之二的移植者可存活五年以上。在过去50年里,外科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性质也发生了转变。20世纪初期,外科的本质是根除:找到病灶,将其切除(往往有效,但相当粗糙)。而它的理念要复杂得多:连续不断的修复和(也许是无止境的)替代。”